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佛山市水利局 > 政务公开 > 资料中心 > 水利工作总结
2006年度水利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7-12-04 09:20:00  来源:本网 [字号:

佛山市水利局

二〇〇七年一月八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全市水利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治水思路,以构筑全市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积极推动内河涌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取得了水患防治工作的较大进展;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管理,积极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各级水利部门行政效率大大提高,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有力促进了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

一、2006年水利工作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市各级水利部门立足水利中心工作,全力抗击台风“派比安”带来的洪涝灾害,集中力量进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心组团新城区水利工程等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市水利总投入6.36亿元,完成土方353万立方米,石方16.37万立方米,混凝土3.32万立方米;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河道采砂管理力度,提高审批效率,在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和行风建设民主评议工作中得到上级的肯定,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全力抗风救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006年第6号台风“派比安”83日傍晚在我省阳西到电白之间沿海登陆。受其外围环流影响,我市由2日晚上开始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连续强降雨使我市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和山体灾害,其中南海、三水两区受灾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及较大经济损失。各级水利部门配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指挥决策,密切注意降雨情况,电动排水站加强值班做好预排,并加强巡查堤围、涵闸、水库等水利设施,山塘水库严格控制防限水位,并组织专家对西樵东湖(山塘)、六和蒲坑水库(小一型)进行现场安全鉴定,准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灾后全力组织排渍工作,使近10年来对我市影响最大的台风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78月间,清远、韶关等地相继受到“碧利斯”、“格美”台风的侵袭出现严重灾情,受省有关部门指派,我市三防水利部门组织了广东省防汛轻舟民兵机动大队四批轻舟队33只冲锋舟共151人,前往韶关、清远等地支援抗灾抢险工作,安全转移近2万受灾群众,机动大队和有关人员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二)积极实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为构建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奠定基础。

配合市委、市政府“创卫”、“创模”和迎省运等工作,按照市政府年度工作任务的安排,市水利局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工程、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等工程的建设进度,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优化水利设施布局,展示佛山优美水环境和水乡文化特色,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并为全面构建我市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三年累计完成投资约26.8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比率82%,佛山大堤禅城区段路堤结合达标加固工程、南顺二联围顺德段达标加固工程、群力围达标加固工程、小型水库安全加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佛山水道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4亿元,其中年度计划任务新市引水泵站工程、汾江河北堤外移(第二期)工程、明窦引水泵站等已基本完成,奇槎排水泵站、丰收涌综合整治工程、澜石大涌综合整治工程等正在建设实施中。近几年来,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以各区原有“碧水工程”、“青碧蓝”工程等为基础推进,整治内河涌累计完成投资约7.9亿元。

(三)强化管理推进改革,加强审批规范管理,大力提高行政效率。

2006年是我市水利工程管理年,召开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会议,总结水利工作管理工作经验,树立了3个水利工程示范单位,7个水利工程管理先进单位,供全市水利系统水利管理单位有针对性进行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另外,强化工程管理,以小型水库安全管理为突破口,在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的基础上,建立水库安全年检制度,为安全管理打好基础;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无蚁害堤坝达标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工程白蚁防治工作逐步列入水利工程管理的日常工作;加大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佛山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已进入实施阶段,将大大改善我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条件面貌,为落实安全管理、安全运行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规范审批工作,市水利局制定了《佛山市水利局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管理办法(试行)》、《佛山市水利局行政许可办事指南(试行)》等规范性制度,并以小册子形式印发各科室和各区水利局遵照执行。

(四)加强水行政执法,维护河道堤岸安全。

由于近年来受利益驱动的河道偷采砂活动猖獗,占用河滩地、堤岸设施的情况也比较严重,“05.6”特大洪水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2006年初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局编制完成了《佛山市行洪区居民点调查情况及处置意见》,提出“严格按规定控制行洪区的有关建设,严禁在堤外行洪区或堤外低洼地区建厂建房,目前发现的危房,不应再继续加固使用,必须尽快拆除并外迁”,并要“加大力度打击违法采砂行为,加强对河滩地和河道的管理”。要联合公安、海事、航道部门继续加大对违法采砂行为的打击力度,要落实好分级管理责任制,积极理顺管理体制,实现采砂有序管理,依法管理。为更好地实施有关处置意见,我局水政部门全面推广河道采砂开采权竞投制度,实行“阳光”采砂,启动了三水琴沙洲、南海区太平沙、南海区海心沙尾、高明海口坦等四个可采区的招标工作。同时,继续完善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的联合执法工作,目前市、区均成立有关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执法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采取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有效地消除了由于滥采、偷采河砂对河道堤岸安全造成的威胁。2006911日至918日,我局联合海事、公安等部门在省河道采砂佛山高明联合执法点西江富湾设立检查点,重点检查运砂船的砂源来历,共查获19艘涉嫌河砂来历不明的运砂船,处置河砂约二万立方。行动中通过媒体全面报道,在运砂船船主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较好地维护了我市河道采砂的运输秩序。

(五)加强建设管理,预防职务犯罪。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执行基建程序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实施科学管理,优化建设方案,注重新工艺和高新材料的应用,在建设过程中围绕全优工程的总目标,始终把质量控制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全市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各级不断加强和落实对水利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一是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的程序和评标办法》、《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资格预审工作指引》等监管文件;直接派员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对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标投标实行全程监督;妥善处理好招投标活动中的投诉和意见反馈。二是围绕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开展执法监察,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求业主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中标单位签订廉政责任书。三是加强建设资金和基建财务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加强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内部审计工作,充分掌握投资计划和水利资金利用情况,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廉政教育培训。财政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专款专户专用等得到较好的落实。四是主动联系检察机关和监察部门参与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廉政监督,认真学习省、市建设领域预防工作成功经验,加强部门间的预防工作信息互通。新建的顺德鸡洲电排站、上僚水利枢纽等十几宗防灾减灾工程在全程监督下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管理“四制”、财务资金审批手续等程序和要求,工程优质,无出现违法违规情况,实现了建设“阳光工程”的廉政建设目标。

(六)认真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工作,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在完成水利中心工作任务的同时,我局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包括发掘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树立“广东省防汛轻舟机动大队”这一群体模范典型;组织干部职工到“十百千万”工程驻村点----三水区大塘镇大塘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干部群众参观“派比安”后受灾复产情况等等,使全体干部职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二是通过建立工作网页、编发工作简报、召开座谈会、开展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加深各单位对有关活动的认识;通过在媒体上发布征求意见的公告,根据有关安排由局长带队参加电台直播节目,现场解答群众问题,加强社会监督,对全市水利系统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在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中,市水利局和各区水利局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一年来,全市水利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市三防办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南海区水利局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广东省防汛轻舟机动大队在支援韶关、清远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水利部门敢于负责,努力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勇于奉献、积极探索、埋头苦干的结果。当然,也应清醒看到,水利工作中还存在诸如灾害风险应急能力不高、水利规划体系尚不完整、城乡排涝能力不足、水利工程管理和效益滞后、河道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切实消除和改善上述问题对我市水利发展的影响。

二、2007年工作任务

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强调要推进交通、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和电排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2007年,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将全面完成收尾,内河涌综合整治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水利工程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在保障水安全、优化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的前提下,将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确立“城市水利”的治水思路。我市水利从农业水利、工程水利发展到当今城市水利,今后将发展成为资源水利,城市水利的概念是什么,佛山城市水利必须做到三条才是城市水利,一是防洪保障有力;二是水资源供给保障有力;三是水环境保障有力。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进行城市水利建设,充分利用佛山的水资源,实施保护与利用,是当今佛山水利人的治水思路和今后若干年治水的奋斗目标。

(二)确保完成2007年度水利建设任务。根据各区报来的2007年度水利建设计划,全市水利计划总投资15.26亿元,其中:禅城区4.98亿元(含市直部分),南海区2.49亿元,顺德区2.81亿元,三水区3.71亿元,高明区1.27亿元。认真落实市委常委会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全力以赴确保今冬明春全面完成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

(三)早动手,早准备,落实各项防汛措施,确保2007年的安全度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二是确保基建工程安全度汛。三是落实应急工程度汛措施。四是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五是加强防汛工程管理,发挥水利工程运行效益。六是建立全市水利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三防指挥系统。七是完善防汛物料储备机制,提高抢大险物料保障的能力。八是进一步充实防汛抢险队伍。

(四)吸取今年6号台风“派比安”的深刻教训,今冬明春乃至今后若干年内,我市水利的主攻方向是解决内涝,重点是内河涌整治和电排站建设,已编制完成的《佛山市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整治主干河涌1072.8公里,需新、扩、改建水(船)闸10座、排涝泵站48座、引水泵站19座以及围内节制闸69座,5年的投资概算为102.69亿元。从2006年冬开始到今后若干年内,集中资源,增加投入,突出以建设排涝设施和内河涌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第二轮的全市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城区、城镇街道达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干或一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产流过程基本排干,且涝水位不超过规划控制水位的排涝标准,“三高”农业,经济作物区达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一天排干的标准。

(五)认真向河源市学习完善各种防灾减灾预案,确保完成全市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目前市和区的工作预案基本落实重点,是把应急的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落实到镇和村,要向河源市学习,建立起市、区、镇、村四级防洪救灾应急预案台账和“明白卡”制度,完善我市的抗洪救灾应急机制。各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办理,确保今年3月底前完成四级抗洪救灾应急预案台帐。

(六)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水政执法队伍要严格执行《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关于划定河道采砂临时禁采区的公告》的有关规定,对擅自进行采砂作业的,依法严厉查处;对重要河道进行24小时巡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问题,及时处理问题;要联合市、区公安部门和海事、航道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特别是抓好高明西江富湾检查点的样板示范和河道采砂权招标竞采工作,为全市河道采砂管理积累经验,确保我市河道采沙有序进行,保证堤围安全;按照省的有关要求,要展开调查研究,逐步建立起我市河道采砂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推动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的素质技能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执法效率。

(七)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根据我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我市所辖的基层水利(电)会、所主要承担防洪、排涝任务,应定性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人员编制纳入区或镇编制,为财政核拨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个别单位属于经营性单位,可以转制为企业单位。基层水利单位名称统一为水利管理所。明确管理人员经费统一由区或镇财政承担,水利所经费及福利待遇参照当地同级事业单位标准拨付,各级财政预算应确保投入一定的比例安排用于工程运行维护。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把原来属于水利管理单位创收的经济实体从水管单位中剥离出来,合理安排分流人员。全面推行实行管养分离,考虑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分离的模式逐步过渡,把它推向社会。市、区水利局要以发挥工程最大效益、提高水管队伍积极性为出发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八)统筹安排,增加投入,利用政策,落实收费,全民参与,确保水利建设的资金有一个良性循环机制。根据国家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以及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政府可依法设立、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等水利基础设施费用,也可以安排、组织一定比例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用于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在当前水患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要切实用好政策,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的不误不失。

(九)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加强水利安全宣传教育。发扬多年来注重开展理论学习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行业技能教育等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水利系统蓬勃向上、治水为民的良好风气。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增加舆论透明度,适时公布每个排涝站的排涝受益范围,排涝期间公布开泵时间,让群众了解排涝情况;通过媒体公益宣传片、宣传海报、宣传口号、宣传小册子等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传播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市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关键时刻可自救和互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