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优秀成绩单背后的治水密码
发布日期:2020-08-18 16:49:42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   

  近日,经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同意,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公布广东省2019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佛山首次获评优秀。这份成绩单背后,佛山有哪些治水成效呢?市水利局副局长、市河长办副主任刘剑锋表示,经过治理,佛山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市12个国家与省考核断面水质均达考核要求;广佛跨界河流整治取得历史性突破,西南涌(和顺大桥断面)水质首次年均值达到Ⅳ类。此外,一批黑臭水体的“摘帽”也离不开河长制湖长制平台的推进。


 


  

  形成治理合力

  解决跨界流域水生态“顽疾”

  佛山河道、河涌众多,据了解,目前全市已确立1306名河长和313名湖长,“见河长”“见湖长”目标初步实现。

  根据《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方案》,广东省从2018年起,每年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考核分值为90分以上且排名前7位的,考核结果为优秀。

  刘剑锋指出,佛山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获评优秀得益于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长效护水机制;坚持机制创新,强化河长责任落实;坚持整体规划,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多边协作,形成河湖治理合力等几方面的工作。


 


  目前佛山已确立1306名河长和313名湖长,“见河长”“见湖长”目标初步实现。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目前,佛山已将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依规推动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其中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的地方性法规《佛山市河涌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进入法制部门审查阶段。

  “我们建立了明督暗访机制,不定期采用‘四不两直’与‘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开展暗访督察,按需求委托第三方进行暗访,督察情况向市总河长报告,发现的问题形成督察报告向各区反馈。”刘剑锋说,通过采用“提醒函-督办-挂牌督办-总河长督办令”四级督办机制,压实治水主体责任,2019年累计下发“一区一单”督办函、督办通知或整改意见等督办函、督办通知等49件,责令整改事项260宗,整改完成242宗,完成率93%。此外,还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将河长制湖长制落实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建立责任追究体制。


  


  佛山积极与周边城市沟通对接,形成“一盘棋”治理格局。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此外,佛山还积极与周边城市沟通对接,形成“一盘棋”治理格局。由市级河长牵头协调解决跨界流域水生态“顽疾”;各级河长办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携手周边市区合力解决河湖治理有关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以河长制为平台,加快推动区域水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建立多层次沟通协调机制,促使25个跨界河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或阶段性处理。

  投资超400亿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1000公里碧道

  据了解,佛山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另一大亮点就是高标准规划建设碧道。

  今年2月,佛山在全省率先印发《佛山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按照“1年快速启动,5年基本成型,10年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投资400多亿元,分三阶段推进1000公里碧道建设。


  


  佛山将投资400多亿元,分三阶段推进1000公里碧道建设。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我们的碧道建设从规划起就与城市规划相融合,与整个城市的形态,城市路网的布局,公交、轨道系统的建设等方面都考虑进去了。”刘剑锋说,“通过打造碧道还将串联全市千亩万亩公园、特色古村落及主要历史文化资源,联动自然生态文明、古驿道建设、乡村振兴和‘百里芳华’。”

  据了解,截至目前,万里碧道省级试点东平水道段和五区不少于5公里的市级试点碧道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进入收尾和精细化提升阶段。40公里东平河水轴已开工建设,将建成四段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和十大特色滨水亮点,打造大湾区滨水空间典范。60公里三龙碧道项目已启动三山橹尾撬碧道工程建设,东平水轴三龙湾碧道一期工程、南岸北滘堤岸及沿线景观方案设计正在进行中。据透露,今年将启动碧道城市精品段景观提升工程。此外,  佛山还将加快推进东平河水轴和三龙湾碧道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水污染防治是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接下来佛山将以重点工作为抓手,督促各区各部门按照《佛山市2020年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的要求,坚决打好打赢碧水攻坚战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我们将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围绕第2号总河长令的要求,全面打响黑臭水体剿灭战,力争年内实现53条城乡黑臭水体‘摘帽’,30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刘剑锋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夏小荔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


- -